0%

圆方03--克服贪嗔痴捅破天花板

pic

这篇文章全是方法论,侧重于具体的实操,这比理论会更有帮助,相当于作者手把手教我们应该怎么做了,我们只需要的就是执行。

而很多所谓的“认知”没有对我们的生活实质性的帮助,因为这些认知没法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没法在现实情况当中指引我们。学习方法论就是让认知,变成可落地的情况。那为什么作者在开始的时候还要讲认知这个事情呢,因为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缘由的,就是动机,而克服贪嗔痴,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方法论的动机。

下面从时间管理开始吧。

WOOP理论

“贪念”如何解决?

Wish (愿望)
Outcome (结果)
Obstacle (障碍)
Plan (计划)

愿望就是目标,目标的定义是有方法的,5W2H方法可以具体化目标,How 和How Much不算。SMART原则也是。

结果非常重要,这就是决定了动机,是做一件事的发动机。结果也要具象化,可以想象出一个场景。

障碍这个不难。

计划非常难,计划需要通过实际情况和障碍来分析。

为什么要用这个理论,这个理论的意义是什么?一个问题,贪念和梦想的区别是什么。贪念是不切实际的,是不可落地的,是超出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梦想是什么,是你通过努力和奋斗,最终有可能到达彼岸。

而许多人的贪念就是对于世界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想要用90块钱换来100块钱,甚至白嫖,想要事物的运行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这就是贪念。其实好好思考,自己也存在贪念,可以理解,不过在思考的时候,对于一个想法和目标,有意识的知道,这个是贪念还是梦想还是很有必要的。

贪念:通过网赌平台发家致富;什么时间精力都不花,就可以追到想要的女孩;自己不帅情商不高还想要榜上富婆等等

梦想:每天达成锻炼的目标;在一年内赚到5000块钱;在一个月内链接到XX领域的5个人…… 这些就是可落地,可实现的,符合自身情况的。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脚踏实地的想法。

可能遇到的问题:
![[Pasted image 20250916161143.png|168]]
而充分利用WOOP这个工具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当我们明确自己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时,就可以更好地抑制不切实际的贪念。

时间统计法

1916年,26岁的柳比歇夫独创了—种时间统计法,开始记录他每天的时间花费,并定期统计。就跟记流水账一样简单, 只写下做了什么事,然后记上花了多长时间。他不是什么琐事都记录,而是只记录有价值的事情和时长。 除了在记录和统计本身会花一些时间, 时间统计法完全不会强制改变你对生活和人生意义的理解,只是在帮你先客观了解自己, 然后自然而然优化, 提升你的时间效率和人生幸福感。

总结一下,就是每天记录下自己有意义的时间是花在了哪里,不过这里需要一个定义,就是自己花的哪些时间是有意义的。时间应该怎么分类,分为工作有效时间/生活有效时间,还是挣钱有效时间/赚钱有效时间,亦或是理论学习有效时间/实践落地有效时间,等等。

我确实没有刻意练习过这一些,就拿今天举例子,就把标准设置为 码字有效时间/工作有效时间/赚钱有效时间。

那么这三个方面的有效时间是这样的,今天完成的四篇文章,三篇圆方理论的笔记,一篇个人日记相关内容,共计三节课时间,也就是有效时间是135min。工作有效时间,涉及到自动化脚本,数据库信息检索,还有个人博客访问失败的服务器端修理,总共花了3节课时间,也是135min。还有就是赚钱有效时间,赚钱是什么,是整合资源,是面向市场创造价值,而不是出卖体力劳动,出卖时间,那么今天就是0min。

所以其实这样子设定标准也是可以粗略的估计,自己的时间都去哪里了。这就是觉察的意义,觉察自己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毕竟一天是一年的缩影。如果没有觉察,没有迭代,没有优化的思想的话,其实就是一年重复同一天,重复了365次而已。

下面我会加入自己的操作系统当中的,只不过如何设定标准和分类是一个问题。有效时间的记录和定义是个问题。

就像我现在每天测血压,通过科学的方法记录自己的身体状态一样,假如说身体是一个盲盒,那么血压等参数就是通过测试获取数据,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盲盒的情况,这样会让我们未来的决策有据可依,是数据驱动的。

ABC理论

ABC理论是心理学当中的一个策略,就是用于记录定位自己的情绪的。

A (Activating even t,触发事件)
生活中发生的具体事件或情境,可能导致个体产生负面情绪和反应。

B (Bel i efs, 信念)
个体对触发事件的认知评价和解释,是产生负面清绪的真正原因。信念分为合理信念
(Rational Bel i e fs) 和不合理信念(Irra ti onal Bel i e fs) 。

C (Conse q uences, 后果)
信念导致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合理信念通常导致积极的清绪和行为,而不合理信念则
可能导致负面的情绪和行为。

这个可以用信号系统的方法来解释,假如说我们的身体是一个系统的话,那么A就是输入,C就是输出,但是不同的系统,在相同的输入情况下是不同的。

例如,面对比赛失利的时候,有些人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自暴自弃;有些人认为是不是自己的问题,是因为竞争太激烈的;有些人不在乎结果,认为体验过了就好了,过程最重要;有些人会痛定思痛,好好复盘……

这个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记录情绪,知道自己是否乐观。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挑战或困难时,首先要明确触发事件(A), 了解事件的具体情况。然后通过识别自己对事件的不合理信念(B), 例如过分悲观、过分要求完美等来洞察自己的心态。

熟练掌握ABC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戒除嗔念和减少怨天尤人的情绪,主要原因在千ABC
理论让我们认识到,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根本原因并非外部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
的认知评价和解释。通过学习和实践ABC理论,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自己的内心世
界,调整心态,从而减轻负面清绪。

或者说,其实预期管理就是这当中的一部分,假如说你是一个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期望非常高。那么当小孩偶尔考试失利的时候,面对这个事件的时候,你会认为非常沮丧失望。

如果一开始你的小孩起步就是非常低的,成绩本来就不好,能够考试及格,你就会非常高兴了。有个英语作文看图说话,就涉及到了这个话题,学渣拿着一份60分的试卷,被爸妈奖励了棒棒糖,一个学霸拿着99分的成绩单,被期望过高的家长扇了两个巴掌,非常有意思。

说说我自己吧,在初中一开始,成绩稳定的保持在班级17位次,年级250位次的时候,考试就没啥高期望。可是自从突飞猛进,到年级100名,到年级50名,再到最后中考的时候期望越来越高,慢慢的感受到了一些压力。

包括高考的时候,本来定位是中档211大学,可是考完之后发现超常了,到中档985了,就非常高兴,可是入学之后,和同学们在一起之后,就当是寻常了,似乎自己本来就有这个水平。可是大学末期又不知足了,好像自己不是刚好够到川大的,而是在学院内本来成绩就应该优异似的,对自己有更高要求了,希望可以保研了。哎,期望无止境呀,如果是初二的时候的自己,能够看到未来,看到现在的成果,我会看呆的,unbelievable。

所以,熟练掌握ABC理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调整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减轻嗔念和怨天尤人的清绪。通过实践这—理论,我们可以更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刻意练习3F原则

这个不需要太多解释,就是迭代。

学习,考试,反馈,修改,再学习……

专注(Focus) :在学习或工作中,保持高度的专注至关重要。通过集中注意力在特
定任务或技能上,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吸收知识和提高技能。而关键就在于制定明确的
学习目标,确保每次练习都有具体的目标。

反馈(Feedback) :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及时且有效的反馈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反
馈,我们可以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纠正(Fix it) :在获得反馈后,需要有针对性地对错误或不足进行改进。纠正错误有
助千确保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很多学霸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这种学习体系,或者说,是因为他们有这种学习体系,所以才成绩优异,面对各种困哪都可以在不断优化和迭代的过程中解决。

不过我认为,有一些方面是需要注意的,比如说学习目标如何量化,这是一个问题。在学生时代,非常容易,目标就是高质量的作业,考试高分,反馈就是我们每天的作业的正确率,考试的分数和目标之间的距离。纠正的依据就是考试的错题,知识点的疏漏。

学生时代的目标和反馈确实是可以量化的,可是未来工作当中的问题,很多时候是没法量化的。于是在公司当中,会人为的设置一些考核依据,从而量化你的工作成果。个人管理任务的时候也是如此,很多项目上的东西很难量化,那也要找到合适的指标来评估,不然就不会有反馈,也就无所谓优化了。

觉察

克服“嗔”,下面是方法,广义上的嗔就是情绪波动。

这个是一个心理治疗的手段,发现自己在最近半年无意识的在践行这一个方法。我想是这样的,我所遇到的问题不是第一次,别人也遇到过,别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是将其总结为一个方法论而已,将其理论化了,其实内核和我自己的感悟是一样的。

  • 步行冥想:平常的走路方式,内心并不会有任何的体察行为,觉察疗法则希望学习者,在走路的过程当中导入觉察引导,注意身体动作的动态改变,或者是留心周遭听到或感觉到的事物变化。
    • 自己现在在经历一些事情的时候,不仅仅是走路,会监督自己的思想,监督自己情绪变化和肌肉收缩。相当于给身体加了一个传感器进行监督,那么大脑就会清醒的意识到,身体在什么环境下,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当然身体怎么样和大脑这么想不是一一对应的,身体是经过驯化的,是之前你经历的所有环境的总和,而大脑更新迭代非常快,不会和身体的惯性同步。
  • 观息冥想:对自己呼吸的感觉当个纯粹的观察者,留意自己使用那些身体部分呼吸。当分心时把专注力带回呼吸
    • 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有时候我们过分焦虑就是长期的吧思维放在其他地方上,而没有放在自己的身体上。
  • 盲眼食物静观:团体治疗当中,学习觉察的学员暂时闭上眼睛,由主导觉察的医事人员,发给一个可以食用的食物(最典型的是给予葡萄干),觉察学习的成员,透过手指的触感、鼻子的嗅觉、耳朵的听觉,试着感受这个食物的特性特色,最后放入口中时,由舌头和味觉的体察下,感受到放入口中的食物是什么。用这个方式来初步体会觉察的基本观念。
    • 有时候失眠的时候我也会这么搞,感受触觉,味觉,听觉,视觉,嗅觉,然后慢慢的,身体就进入了放松模式了。包括学校的心理治疗室也是有这个服务的,因此肯定是有效的,当未来自己因为什么任务繁忙,什么失败面临困难的话,或者长时间的压抑导致身心俱疲的话,要想到这个方法。

我问了豆包这个问题,就是大脑时不时会有音乐在回荡,可是我想要把思绪拉回到对于触觉呼吸方面的感知,却无法做到,怎么办

那么豆包认为我应该这样子做,就是不必要强行把思绪拉回来,要允许以上情况的发生,只是需要注意的是,每次意识到自己开小差的时候,就应该花一秒钟时间,告诉自己要放在呼吸上,也许很快你又开小差了,没关系,再来一次就可以了。也许一分钟会有10次,也没关系,就这样子训练,次数多了,时间久了,开小差、走神频率自然就低了,你就自然的把杂念给赶走了。

让心回到身体里,处在当下,有时会发现脑中有不少杂念与思绪纷飞。许多人以为学习正念是不允许头脑跑出各种念头,一定要处在一片空白的状态。这是种迷思,因为大脑不可能空白,顶多让你撑个几十秒,念头还是会涌现。越是用力对自己的念头施压,反而会因为过于紧绷导致反效果。

基维百科这里说了,不是强行把思绪拉回来,这样坚持不了几秒钟的,而是觉察到自己在开小差,小心的把思绪拉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