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圆方09--找寻信念

pic

可以说,信念属于最高层次,无论是对国家,对组织,还是对个人。

这个是我们下面一切行为准则的标准和依据,我们人生中会有许多认识得到重塑,可是信念这个东西,一旦建立起来,就是不可动摇,就是无条件信任和追求的。

下面将摘录圆方文章的原文,已经写的很好了不需要我再次总结了:

可能会有小伙伴说,我就是没有梦想,就是没有信念,应该如何才能找到那个属于
自己的"信念"呢?这里推荐两个工具,或许对你会有所帮助。

1.遗愿清单

A.为什么要考虑这件事?

据说这个方法,最早是出自澳大利亚有个叫布罗妮•瓦尔的护士,多年以来,她一直
从事舒缓疗法护理工作,就是照顾生命仅剩12周的病人,她将自己的观察写成了一
本书,名为《人在弥留之际的五大憾事》:

1、一辈子过着别人期望自己过的那种生活,而非自己想要的生活。
2、辈子工作努力过头,错过了陪伴家人。
3、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长期压抑消极情绪。
4、没有和朋友保持联系,忽略了曾经闪亮的友情。
5、没能让自己活得开心点,太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

在这个世界,在这个时代,有太多事情在抢夺我们宝贵的生命资源,你的公司、你
的领导、你的同事,你的麻将、你的手机、你的游戏 …..我们每天,好像都有永远做
不完的事情。但其实,这个世界上只有那么一些事情,对我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十分有限的生命长度,也仅够去做这些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你,选
择把这样的时间,分给那些对你来说不重要的事情,太多的人以为自己拥有无限的
时间,可是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到来。

以上是背景,阐述了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遗愿清单来梳理我们的方向。下面将阐述,如何写下自己的遗愿清单,看看自己人生渴望的到底是什么。

有人写遗愿清单,会写”一年要看几本书”之类的目标。事实上,如果你明天就要死了,怎么会遗憾没有看完十本书呢?所以遗愿清单不等于年度计划,计划是可以拉长时间来完成的,遗愿清单就是那些,我们不愿意错过的,而不是我们想要实现的。

什么是错过,什么是想要?

错过是你本来可以拥有,却没有把握住,最后后悔的,也是你本可以拥有,你本可以实现。
想要是什么,是你本来就不曾拥有的,是你希望下一个阶段得到的。

尽管细细思考,这两者的分界线本来就没有如此泾渭分明,下面看看Deepseek的理解,继续看下去吧。

B.定义是什么?

遗愿清单(Bucket List)的核心,不是关于“实现”,而是关于“避免错过”。它是一种极致的生命优先级筛选工具

视角的转换​​:它强迫你采用“生命倒计时”的视角。当你想象自己站在生命终点回望今生,哪些“没做”的事会让你捶胸顿足、悔恨不已?这些就是你遗愿清单上最应该写下的内容。

过滤噪音​​:日常的“年度计划”里可能充满了“别人觉得你应该做”的事(比如读50本书)。而遗愿清单会逼问你:“如果明天就要离开,你会因为没读完第50本书而遗憾吗?”不会。你可能会遗憾“从未为兴趣而读书”或“从未把那本爱的书分享给孩子”。这就是本质区别。区别就是,你自己觉得,还有别人让你觉得,这是两回事,虽然很多时候,我们误以为很多自己的认识是自己觉得,其实是别人让我们觉得。

​聚焦“拥有”而非“得到”​​:它关注的是你​​本可以拥有但未能把握的体验、关系和状态​​,而不是你下一个阶段希望从外部获取的东西。

C.遵守的原则

下面是一些落地需要遵守的原则:

1.只去写可控制在十年内芫成的目标。因为你很难预料到十年以后自己想做什么能
做什么,太遥远的目标很多就不了了之,超过十年的目标很可能随着自己境界的
变化有很大变化

2.每个目标都应有明确实现标准。每完成一条愿望,划掉它,那才有成就感,诸如
希望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样的目标很难评判,但换做一年累计跑步400km,则
非常明确。

3.优先安排符合自己年龄段的目标。很多事情是错失了就再不可能实现的(比如你
想读军校,那就必须一鼓作气一次性考上)有些事情是一定年纪最合适去实现的
(比如完成马拉松最好的年龄是28岁左右)

4.目标类型需要区別奋斗型(STRUGGLING TYPE,如通过托福考试、完成一场马拉松等)与体验型(EXPERIENCE TYPE,如去完成一次潜水、听爱豆的演唱会等)奋斗型是个人的境界更加拔高、视野更加拓广,实现前者非常大量付出才能达到,所以也更加难能可贵;体验型反而是取决于前者,水到渠成的事情;奋斗型目标选择上最好是能使自己视野能力上升一个新台阶,一般需要超过300
小时认真努力付出的目标。

D.体验型和奋斗型的辩证关系

下面说说奋斗型和体验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其实奋斗型和体验型是可以存在来联系的,比如说一些体验型的实现是需要奋斗型的成果来提供依据的。怎么说呢,比如说我在大一时期,就有一个遗愿清单的目标,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在500人以上的讲堂实现上台演讲,这种就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体验,可是这不是想实现就可以实现的呀。

你能够获得这种上台的机会,本身就需要什么呢,你需要有足够的资金、行业知名度、咖位,再不然在演讲方面要有技能的打磨,然后你可以作为一个主持人登上讲台实现这个梦想。

而需要有钱、知名度、咖位这件事,本身就是奋斗型才可以带来的。

不过也有纯粹的体验型目标,比如说参加演唱会这件事情,门槛就比较低,只需要有钱,而且金额要求不是很高。

E.实践一下

现在,请你拿出一张纸,安静地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并诚实写下答案:​

  1. ​假设生命只剩12周,哪些“没做的事”会让我无法安心合眼?​​(这是你清单的核心)
  2. ​为了能安心地合上眼,我需要修复或加深与谁的关系?​​(弥补人际憾事)
  3. ​有哪些技能或能力,是我心底一直渴望拥有却从未开始的?​​(奋斗型目标)
  4. ​有哪些地方、场景、瞬间,是我发誓此生一定要亲身感受一次的?​​(体验型目标)
  5. ​审视写下的清单:哪些项目是“别人期望的”?果断划掉它们。​

假如说时间只剩下12周,那么首先可以排除许多事情是我不会放在清单上的,就是个人代码能力的提高,实验室提前进组,为了工作打磨项目等等,这些一定不是。

然后,作为一个人来说,要么就是,你和某件事情之间的联系,这件事是可以你自己实现的。还有就是,你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这件事是需要他人配合的。

打个比方:
我需要修复和谁的关系?
1.和ZYF畅谈一个下午。不是说要搞得多少亲密,就是完成本科期间的遗憾。迈出第一步,分享我的生活,分享我的进步,这就够了。
有哪些技能是我一直渴望却从未开始的?
2.​​跨学科建模与数据分析能力​​,因为我一直推崇数据就是一切,可是我不具备获取数据的能力,也不具备数据处理的能力。
3. 非常结构化的文笔和知识储备,实现把自己的情绪准确的表达,还有把生活当中细节的追踪,经过自己的思考,抒发表达出来。
4.我希望学会吉他,然后弹奏《只想为你活一天》,这是我一直所想,可是没有实践的技能。
有哪些地方、场景、瞬间是我发誓此生一定要感受一次的?
5.在一个没有任何人的海边,那是一个有阳光的傍晚,有些多云,风很大,我在夕阳的余晖下,熟练的吹奏自己喜欢的歌曲(口琴)
6.一家三口人,爸爸能够在我面前抱着妈妈,没有喧嚣,没有争吵,他们甜言蜜语。我安心的看着动画片。

这些技能 investment(投资)的回报期很长,但回报率极高。现在开始,正是黄金时期。现在不做,未来也不会做,难道就一直遗憾着吗?所以,现在开始规划,开始梳理,那一定可以实现它。

奋斗型目标选择上最好是能使自己视野能力上升一个新台阶,一般需要超过300小时认真努力付出的目标。

2.NLP系统

A.理论概述

该模型认为,我们的大脑在思考和处理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

1、愿景/精神(第六层,最高)
2、身份(第五层)
3、信念/价值观(第四层)
4、能力(第三层)
5、行为(第二层)
6、环境(第一层)

pic

我是谁(身份):这问题太难了,我是儿子,外孙,孙子,舅舅,表哥,表弟,叔叔,学生,硕士,同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学长,学弟,师弟,社会人,朋友,21世纪的花朵……

我可能是什么?项目负责人、打工人、团队负责人、老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上司,男朋友,陌生人,有影响力的人……

B.如何思考?

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个真正的思考:

1、我的愿景,使命是什么?
2、我到底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里目标可能不止一个,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目标,比如小时候我们都想当老师和医生,可以把现阶段的目标记录下来,一年后再对照。
3、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支持我走下去的信念是什么?
4、如果要完成我的目标,践行我的价值观,变成我想做的那类人,我需要哪些能力去实现这些的目标和规划。
5、你要成为哪方面的人才就需要培养自己在这个领域的能力,能力想清楚后,看需要具体做什么?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行动,然后稳扎稳打逐步就实现它。
6、在实践的过程中思考身边有没有能帮助到自己的人脉、资源,注意维护好这些,必要时刻,说不定就是我们的东风。

所以说有一句话我认为特别有道理

问:有个问题我一直特别矛盾,就是我这辈子如果不结婚不生孩子省吃俭用才能变成有钱人,那我到老了消费也养成了节俭的习惯了,也没有继承人继承我的财富,我这辈子是不是挺悲哀的。

答:你放心,你省吃俭用也不会变成有钱人的,赚钱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让你废寝忘食的提起兴趣,没有赚钱本身以外的内驱力,你不会有钱的,也不会有什么东西让你继承。

这就是内驱力的意义,就像小胖定的小目标,30岁之前实现财富自由,他准求的根本就不是赚钱本身,而是他从初中开始就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他只是喜欢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来支撑他在实验室琢磨化学研究的人生意义。

我是还没找到,有些浑浑噩噩的,可以说在目前求知和探索本身,就是我做事情的动力,因为还没遇到什么特别花钱的地方,所以关于赚钱只是一个远远观望的态度。

小胖对于化学的兴趣,就是他的价值观,就是支持他走下去的信念,这个信念将指导他在资本主义市场探索,创业,为财富自由而努力。

就像走职业道路一样,你给自己定位身份就是打工人,就是牛马(不是调侃),你如果真的这样子给自己定位,那你最后结果是不是一定小于等于牛马呢。就像我一开始的职业规划一样,一开始给自己的定位就是纯粹的技术开发者,那么是不是永远就只能是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了呀。所以这方面还是挺有启发意义的,也就是你自身的定位就是牛马,你说你不想做牛马,那么你不做谁做呀。

就像记忆承载说的一样:

当一个人习惯了当牛马,他是没有办法理解如何不当牛马的。他会问你,该用哪条鞭子,才能救自己的孩子不当牛马呢?
就像一个学生,他已经被衡中折磨的没了灵性,他不会思考,也不敢思考,只能可怜巴巴的问老师,我这么做对不对?我那么做对不对?您能给我一朵小红花么?

其实大学微积分老师就期待我们,在大学之后,其实需要有批判性思考的思维,不能被所谓的参考答案束缚住,就是要有批判、辩证的思考他人施加给我们的理论和认知。

C.自上而下

这里的有效的人生规划是什么呢?是这样的,你有一个信仰,这个信仰是根本上你和世界的关系,这个就是你的定位。

然后你有了自己的身份定位,自己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之后,你有了价值观价值体系,比如说,上一层你给自己的定位是领导者,那么这里的价值观应该是,我认为激发团队潜能、为结果负责最重要。我之前“避免冲突”的信念可能阻碍了我。到这一步就都是认识层面的。

有了认识,下一步是自己要培养和构造什么样的能力,来实现价值观,成为你想成为的人,比如说你希望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你需要提升我的沟通协调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演讲汇报能力和激励他人的能力。

有了需要培养的能力,你就会做出响应的行为,我要刻意练习演讲,要平时看书的时候,及时总结和表述出来等等。

所以,你为寻找响应的环境,寻找公共场合联系,寻找相关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训练,相互督促。

这才是这个模型自上而下的正确使用方法,就像今天听的演讲一样,你要知道自己是否对技术感兴趣,自己是否对课题组内容感兴趣,如果感兴趣,你会在技术的道路上走的更遥远。如果不感兴趣,不知道现在换导师还来不来得及。

我之前职业规划为什么会迷茫,因为我发现了技术这条道路其实是我默认考虑的,我从来没有跳出过技术思维,工、商、士、农、学这些,我默认选择了工,然后我默认选择了程序,接着默认选择了开发,这本不应该,自己真是太浑浑噩噩额了。

我们大多数人是如何度过的呢,还没想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便匆匆忙忙的进入了一个新环境,有些人不愿做出改变,只能怨天尤人,有些人知道抱怨没有用,然后被迫适应这个新环境,改变自己的行为。

所以,自下而上的人生规划是被动的,甚至可以说是随机的,不是自己选择的,而是随波逐流的。

说说我自己吧,其实很多行为准则都停留在面向能力,而不是面向信念/价值/规条,更别说是面向自己的身份了,自己从未找寻过自己的位置。

不过面向能力也在当前给予我不少成长的空间了,比如说,我想要让自己办事情更稳妥,有条理,这个就是能力层面的。于是我会竞选班委,竞选社团主席,接着自己在担任职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改变了环境,创造了一种为集体做事,个人奉献的环境,从而在实践过程中提升了这方面的能力。

在说说信念和价值观层面的,还有一个例子,比如说我坚信,只要积极服务于他人,自己直接或者将间接都能得到等额的回报。那么我就会锻炼自己在志愿者服务的能力,在沟通协调还有自媒体方面的能力,从而帮助更多的人。要怎么提高自己的能力呢,比方说直播连麦,发抖音,关于自己在学校期间的经验进行分享,从而给更多的还在大学期间的迷茫的同学们给予帮助。这些就是行为层面的了,在之后就是你所打交道的人群就会改变,从而塑造了你周围的环境。

这才是一个正向的方式。

梳理一下自己的价值观层面的东西吧,简单列举一下,其实有很多都是在指导我的能力培养还有行为模式的:

1.我曾经面对没有自信却想要实现的事情,一直在逃避,这会让我错过很多机会,下面我将不再逃避,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2.积极服务于他人,总是没有错的,相信这也会让自己直接/间接得到回报。

3.思考一件事,不能只了解其表象,而是要思考其来源和发展,这才能从本质上理解他。

4.未来社会需要有责任心,敢承担责任,敢于冒险的人。

5.物理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

……

这些都是价值观层面的,大家都有,但是再上一层,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相信许多人都没有想清楚,包括我自己。